王震中(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
从南阳历史沿革及南阳在历史上的地位上来分析一下诸葛亮选择在南阳定居的原因。南阳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人杰地灵,自然风光与文化交融在一起,留下许多文化资源,在全国都是独特的。
南阳建郡始于战国后期,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设南阳郡,郡治在宛,就是今天的南阳市,这点已非常明确。南阳为什么称为南阳,也很明确。古代命名地名的传统是水之北、山之南为阳。山指南山,即今天的伏牛山;水指汉水。南阳位于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因此称南阳。当时南阳郡与南郡划分时,是以汉水为界,汉水之北称南阳郡,汉水之南称为南郡,在历史上很明确。因此,历史上南阳的地理沿革很清楚。
秦汉时期南阳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地理志》都说到南阳“宛,西通武关,东受江、淮,一都之会也”。南阳是天下名都,宛就是南阳郡治所在地,即现在的南阳市。战国、秦汉时,南阳的军事、政治地位非常突出。汉代南阳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又是光武帝的“帝乡”,地位仅次于洛阳,政治上具有特殊地位。春秋战国时,南阳就是楚国最著名的冶铁中心,《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代魏,迁孔氏于南阳,大鼓铸,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战国至秦汉时,宛是冶铁和手工业重要基地,《盐铁论》说宛是“富冠海内”、“天下名都”之一,有全国最大的冶铁遗址。因此,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南阳的经济实力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文化上,南阳汉画像石是全国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规模最大。汉画反映出南阳当时的经济发达和贵族云集的程度,更加证明了南阳汉文化的灿烂和独特。由于南阳有这样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位,才产生出范蠡、张仲景、张衡等历史名人,才吸引诸葛亮到南阳躬耕。
诸葛亮一生,辉煌光彩的地方很多,南阳作为他的起步地,决定了他的政治走向,是他实现抱负和理想的起点,是他人生最浓重的一笔。诸葛亮当年躬耕南阳,不是所谓的隐居,不是一般意义上在战乱时期像陶渊明一样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隐藏起来,而是他为后来大展宏图作充分准备。他定居南阳,是他看准了南阳是一个政治、军事信息的汇集地,能够掌握多方势力的发展走向,有利于他学习谋划和对整个国家形势的分析。因此,南阳决定了诸葛亮一生的事业,正像《草庐对》所说的那样,未出茅庐,已定天下三分。
诸葛亮有着伟大的政治抱负。这种抱负不是在刘备三顾草庐时突然产生的。他的智慧,他的政治、军事才华是他在南阳搜集各种信息、情报和综合分析的结果,与他选择南阳密不可分。如果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光有智慧,没有可供分析的资料、信息,他就无法掌握全局,也就无用武之地。他的这种选择跟他当时的政治抱负和后来的成就都是一体的。
诸葛亮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在中国历史上备受尊重,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有非常重的地位,被当作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历史文化中,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代表,历朝历代,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党派,只要是中国人,对其推崇和敬仰都是一贯的。而南阳的另一个历史名人范蠡,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奇人、奇才,被称为“千年一陶朱”。范蠡的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兵战,范蠡协助勾践复国;二是商战,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隐姓埋名,下海经商,成为商业巨人。
诸葛亮和范蠡有一定的可比性,如他们的智谋和南阳对他们政治生涯产生的影响。但有些地方是无法比的,如范蠡的辅佐勾践、忠心越国,就不能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境界比。
南阳可供发掘的历史人物很多,每个人物都有他的独特性。把这些优秀的历史人物放在整个南阳的历史文化里面,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质和文化追求,形成更好的包含历史文化传统的南阳文化特色,助推南阳文化事业的发展。(《光明日报》《国学》专栏2013年5月27日)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15501644509774393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