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在对抗诸葛亮躬耕地“国家认定”?“古隆中”“古”吗?
许多人对习凿齿“号曰隆中”表示疑问,他为什么不用“乃隆中也”呢?注意到《三国志》记载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号曰尚父”,我们知道习凿齿通过“号曰”把真实的“隆中”搬到了“襄阳城西二十里”。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0f3d5cc433b1484e9a32883d654ef046~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99671610&x-signature=IAopIGPjb32tlJBe0%2FQnp6zd3yY%3D
明世宗认定的“隆中”在哪里?
“号曰隆中”诞生后,真正的“隆中”逐渐被遗忘了,但历史还是有记忆的,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尔雅》说“宛中隆”,显然真正的“隆中”当在宛城。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b9a86c2642684dbe833316155a349107~tplv-tt-large.jpeg?x-expires=1999671610&x-signature=7ejnw1ekSt8Mh91VZpErFHJugEM%3D
明朝时,南阳卧龙岗因“中岗隆起”被称为“隆中”。嘉靖四岁(1525年),翰林院编修、大学士叶桂章奉命到南阳,在《武侯记》说卧龙岗“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嘉靖七年(1528年)明世宗在《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说“南阳郡城西七里许,有阜隆然,绵亘四十余里,名曰卧龙岗,乃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这里的“有阜隆中”显然指“隆中”,故碑文又说“此亦隆中也”。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世宗派驸马都尉邬景和到卧龙岗谕祭诸葛亮,祭文的第一句就是:“养高隆中,非三顾不起”,也就是说南阳卧龙岗是“隆中”,三顾茅庐在南阳卧龙岗“隆中”。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c8c9b1e170644233b9ba137620e789ea~tplv-tt-large.jpeg?x-expires=1999671610&x-signature=aU%2Bw9zAJu%2F6fPq0JMZZ96MpSjZI%3D
“古隆中”对抗“国家认定”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古隆中”被正式命名,用“古”字表示自己才是历史上真正的“隆中”。显然一个“古”字表明“古隆中”不古,一个“古”字表明“襄阳说”在对抗“国家认定”。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816e6b47f6da4ac3bf9f8366271e2484~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99671610&x-signature=v9pBQTwNRlp15wIhmNqC3S4Hinw%3D
那么“古隆中”“古”吗?要历史没历史,要文物没文物。
“号曰隆中”飘忽不定,直到正德二年(1507年)襄阳府志编造襄简王朱见淑于弘治二年(1489年)毁“草庐”这个传说后,“号曰隆中”才落地生根。 其实据广德寺碑介绍,朱见淑毁的是云居寺,而不是“草庐”。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4eb00b5ee7714994ad473f091fc979bf~tplv-tt-large.jpeg?x-expires=1999671610&x-signature=7u7xWaGVb5nyguNXFz1QFaRO8C4%3D
所谓的“草庐碑”是由明襄简王朱见淑的墓碑改的。2022年国庆,“战斗鸡”在“古隆中”的直播被强行关闭——什么原因呢?
诸葛亮躬耕地在哪里?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在《寄子书》开头说“余自隆中结构茅庐于卧龙岗下者”,显然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寄子书》虽近些年被发现,但被浙江兰溪诸葛亮后人提供,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8588134228074553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