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地研究网

躬耕南阳躬耕南阳
关注: 0贴子:18 排名: 12 
0 回复贴,1044 次查看
<返回列表

气定神闲,重温"郡治",精准定位诸葛亮躬耕之所

1

主题

0

回帖

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
发表于 2023-5-17 15:51:00
对于南阳诸葛亮"躬耕陇亩、隐居求志"的历史文化,源自诸葛亮《出师表》对于躬耕于南阳生活的肯定。其实,诸葛亮一个父母双丧的孩子,躬耕陇亩解决温饱之计已经很好了;何况又能学圣贤,观世事,访名师,广交友,完成隐居之志,何尝不是一种楷模。但也正因为他不富裕,在南阳自然没有庭院楼阁传于世间,但历史却有连续发生事件相印证,所以说在诸葛亮逝世后,降魏蜀将黄权只能到卧龙岗上的"草庐"处祭祀追思,后有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对于"躬耕地",有名流大儒的颂赞诗赋,有皇嘉、钦定铁的事实;有建国后国家领导人的所书和褒奖。这些,无不反映世代对诸葛亮南阳躬耕地肯定和赞美。
南阳卧龙岗·三顾堂
历史发展到了晋代,诸葛亮自己说的话、认定的地点曾被盗刷,"号曰隆中"便是众目昭彰,一直以来都是被质疑和批判的。清代末年,就是襄阳"古隆中·草庐"建造者的刘保林,更是告诫后人"古隆中"及草庐谨为纪念意义的事物。并镌立《隆中·草庐碑记》:"昔人云,南阳诸葛庐,武侯亦自谓躬耕南阳。考南阳有诸葛宅,相传即三顾处。今襄阳距城三十里,又有诸葛庐旧址,历朝士大夫相继修葺,大概皆追仰前徽,好贤慕名之盛心也。余每视祠屋,览三顾处及抱膝诸亭,终属后人点缀,求当年卧龙隐居之所谓草庐者,今安在哉?古尹子求志隐居,经纶裕于草味,纶巾羽肩之风,岂无韬光养晦之地,爰捐资另建草庐,鸠工庀村,逾日而成。庶几与整野渭滨并传不朽。此敦信劝忠之心,诚不必问斯庐之真伪”。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回顾历史,将曹操设置"襄阳郡"之时和与其相邻的"南阳郡"县域放在一起,认真比对各自演绎的历史,可以看到目前尚且在世的"古隆中"与"躬耕地"根本无历史、地理渊源,"襄阳郡"设置(见2021年8月13日作者《襄阳郡"设置的成就在于明确了"躬耕于南阳"的事实》一文,不再赘述)之时,它与"南阳郡"的地理区域的隔阻仍釆用"汉水(江)"江北"南阳郡";江南则为"襄阳郡"。为抓住问题根本所在,本文对二郡演变历史资料作简单罗列,紧紧围绕二郡汉魏时期置县、地域的情况,明辨"古隆中"在此期间属于"襄阳郡"中庐县,压根不属于邓县和南阳,明确及肯定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和公元234年在五丈原临终之前书信《寄子(诸葛瞻)书》中"余自隆中结构茅庐于卧龙岗下者、欲立庄舍于南阳"的正确性。
南阳卧龙岗·诸葛草庐
"南阳郡"下辖:
1、章陵县,东汉光武帝(公元29年)诏令,将舂陵乡建制提高,设置章陵县,隶属"南阳郡"管辖,域地蔡阳(今枣阳)县南。三国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改章陵为安昌县。
2、襄乡县,东汉光武帝(公元29年)诏令设置章陵县之时,分襄阳县东北、蔡阳县西北地区设置襄乡县,亦属"南阳郡"管辖。北魏道武帝年间(公元386年-396年),改襄乡县为广昌县。
3、蔡阳县,周王朝时期,蔡阳地域属于唐国(汉阳诸姫国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被楚国所灭,公元前221年秦废除分封,推行郡县,设置蔡阳县,地辖今枣阳西大部地区,属"南阳郡"管辖。隋朝会寿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改广昌县为枣阳县;唐朝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7年)将蔡阳县并入枣阳县,从而结束了它近900年的建县史。
4、邓县,夏朝第三个帝王仲康封其儿子于邓,自此便有了邓国。历史上(夏、商、西周、春秋)的邓国国都都在邓县,至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灭邓国,从而结束了它长达1274年的历史。秦国时期设立邓县,隶属"南阳郡"管辖,汉魏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亦属于"南阳郡"管辖。隋朝时期改邓县为邓州。1994年,南阳撤地设市时邓县复用邓州改为市。
图片来源于网络
"襄阳郡"下辖:
1、襄州,原为襄阳县,始于西汉初年,在《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沔水》均记载"因位于襄水之阳(北)"而得名襄阳。县辖汉水以南、中庐县以东、邔县以北地区。魏曹时期(公元208年)属新置"襄阳郡"管辖,东晋考武帝太元十四年(公元389年)侨置雍州,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改为襄州。
2、中庐县,西汉设置,县辖汉江以南、襄阳县以西、南漳县以北(所谓"古隆中"就‬在‬此间‬)‬地域,隶属"南郡",魏曹时期(公元208年)属新置"襄阳郡"管辖,南朝时期被梁所废。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恢复县置改为义清县,属襄州管辖,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并入南漳县。
3、邔县,秦朝设置,辖地今宜城市(原宜城县)北。西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黄极忠为邔侯,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除国为县,隶属"南郡",魏曹时期(公元208年)属新置"襄阳郡"管辖,南朝时期梁废除。
4、宜城县,周朝为罗、鄀鄢之地,春秋时期并于楚国,为邑。秦朝设置为鄢县,属"南郡"辖下。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改鄢县为宜城县。魏曹时期(公元208年)属新置"襄阳郡"管辖。
5、山都县,秦朝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设置山都县,属"南阳郡"。魏曹时期(公元208年)属新置"襄阳郡"管辖,北周时期废除。
6、鄀,古国名,秦朝设置上鄀县,属"南郡"辖下,东汉时期改为侯国,魏曹时期(公元208年)恢复县名,属新置"襄阳郡"管辖,北周时期废除。
7、樊城县,"樊"的地名在殷商时期出现。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郡设县,樊城属"南阳郡"下辖。魏曹时期(公元208年)曹操攻取樊城,调整其归新置"襄阳郡"管辖。北周时期,废除樊城县。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为便于区分、避免将"南阳郡之邓县(或古邓国)"与"襄阳郡之邓城"混淆,有必要将"邓城县"的设置演变过程再作缀述。
邓城,三国之后的西晋时期始分邓县东南、樊城以西一部设置邓城县,属"襄阳郡",东晋沿袭。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冬攻取襄阳,得邓城县,在附近又新量安养县。之后,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安养县为临汉县(县城南临汉水而得名)。南宋时期(公元1135年)"省邓城,入襄阳"而废除。元、明、清后的邓城为"镇"或"村"保持至今。
南阳卧龙岗·三顾牌坊
显而易见,"南阳郡"与"襄阳郡"虽说设置时期各不相同,但凭诸葛亮才能完全是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如果(或者假如)说:在上疏《出师表》时断然不会自毁形象,何况又书《后出师表》时完全可以摒弃和改正。然而事实是,从诸葛亮后来的《寄子书》中可以看到,对于"躬耕地"清晰的肯定在南阳的同时,指出隆中与卧龙岗"实则一地"的事实,二者不是分离隔裂关系。同样,"卧龙岗"作为地名也好,诸葛亮自喻也好,说明在诸葛亮生前已然存在,并不是南阳自己之后杜撰和他人强加给的"八里岗"。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所以,"躬耕于南阳"只能是现在的南阳,《寄子书》中"余自隆中结构茅庐于卧龙岗下者,非自甘贫贱也,但生于离乱之世,欲立庄舍于南阳"的表白,与降魏蜀将黄权在诸葛亮逝世后到其躬耕地卧龙岗的忌祀追思之地相对应,充分印证躬耕之所只能是"南阳郡治所宛城之西八里卧龙岗",也从而达到否定一切所谓的"古隆中说"与"号曰"。
南阳卧龙岗·宁远楼/元代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99627660517795483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还有插入视频等功能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发布信息免费
  • 发贴彩色标题
  • 签到额外经验值

如何快速提升等级,查看[积分规则]

活动中心

查看更多>>
最新热版
会员排行
©2001-2021 诸葛亮躬耕地研究网 https://www.zglggdyj.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豫ICP备20019006号 非经营性网站Powered byDiscuz!X3.5公安网备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合作客服QQ:659106904@qq.comComsenz Inc.
发帖 客服 微信 手机版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