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地研究网

躬耕南阳躬耕南阳
关注: 0贴子:18 排名: 12 
0 回复贴,1016 次查看
<返回列表

驳襄樊市《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错误 论述

1

主题

0

回帖

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
发表于 2023-5-17 15:48:38
读头条襄阳朋友摘录几个史学界权威,对诸葛亮躬耕地的论述,有几点看法不吐不快。这些权威论述,大多收录在襄樊市编辑出版的《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中。当然,它排除了持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说立场的历史学家的论述。襄阳说要制造“史学界一致认为”的假象和舆论效应,怎么可能把争议双方的观点和论述,同时收集在他们精心策划,用于舆论战的《论文集》中?更不可能开诚布公地展示双方争论的状况和各自观点。所以,说襄樊市这本《论文集》,是一部充满历史偏见和谎言的巅峰之作,倒是恰如其分。
这些史学权威,在对诸葛亮躬耕地的论述中,有以下几个共同的错误认知,是必须要指出来的:
一,他们共同认为,东晋习凿齿“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的记述无可置疑。而号曰隆中即今襄阳古隆中,其位置就在《后汉书》明确记载的东汉南郡襄阳阿头山中。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一致记载的两郡以汉水分界,邓县在汉水以北,仅凭习凿齿无根无据的一句话,怎么可以轻易推翻?习凿齿也说过“秦兼天下,沔之南为南郡,沔之北为南阳郡。汉因之”。如此信口雌黄,自相矛盾,这些史学权威们怎么会笃信不疑?谭其骧一句“跨江而治”,再加上“习凿齿离诸葛亮只有百多几十年”,就可以无凭无据颠覆上四史对两郡以汉水分界的记载,岂不是荒谬绝伦!又岂能成为习凿齿立论的依据?立论必须有据,谁主张谁举证,这是古今中外的普遍原则。习凿齿颠覆正史,所依据的史证实证及理由何在?谭其骧“跨江而治”的秦汉文字依据、理由何在?为什么要“跨江而治”?既然要推翻正史记载,为什么不说出来?且东汉“南阳”二字,包含郡治、郡城和整个南阳郡三个概念,邓县作为南阳郡的一个边沿县,最不可能是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阳”的“南阳”。秦汉三朝保存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那里能找到一处离开县名把邓县叫南阳的记载?到底是习凿齿附会,还是南阳人附会,岂不一目了然?这不是污辱诸葛亮的智商,又是什么?
二,权威们都共同忽略另一个事实:东晋不是东汉、隐居不是躬耕。都不约而同地沉浸在东晋隐士文化和隐居潮的虚幻之中。以唯心历史观和形而上学的史料观,看待东晋以后有关诸葛亮的史料。殊不知,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阳,是躬耕不是隐居。隐居潮出现于东晋,东汉没有隐居时尚。而襄阳说东晋、南北朝的所有史料,有多少处记述的是隐居?有几人记述的是躬耕?真实几何,附会几何?诸葛亮生活的东汉末年,又有几个少年隐居读书,能否再找到一人作为例证?如此荒诞的故事,竟然被这些权威采信,何其荒唐!
三,权威们都共同忽略了“曹仁屠宛”,这个极为重要的历史事实及其对南阳历史文化的重大影响。尤其参与四次襄阳说论证会的大腕们,个个以审判官的姿态,说什么襄阳说的史料充分,南阳说元代以前无史料。岂不知经过建安二十四年“曹仁屠城”,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后的南阳,早成一片废墟,郡治、县治迁移别处,几乎在八百年的历史长河中销声匿迹,怎么可能会有人写出诸如汉晋春秋那样的史料?怎么会有史家反驳襄阳说的史料?谭其骧一代史学泰斗,又是专门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的专家,还有那些否定南阳的历史专家们,怎么能只说史料,不说历史?被列入西汉五都,东汉的南都,突然间消失,城垣被废弃,而史书记载只有“曹仁屠宛”四个字,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难道不值得史学界权威们研究吗?研究这段历史,不正是史学专家的责任吗?不了解南阳历史,凭什么对南阳缺席审判!谁请他们当的审判官?这怎么不让今天的南阳人愤怒?
四,权威们共同忽略了碑刻的史证作用和文学作品的史学意义。在事实上否定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历史学领域本身就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任何社会意识,都出自相对应的社会存在。所以,考证辨析历史事件真伪,离不开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决不是一头钻进古纸堆里,一味研究史料那么简单。况且,两地诸葛亮之争,涉及两地山川地貌、地理坐标、民间传说和文物古迹。仅涉及的古代典籍、史书、杂记等有关文字,就浩如烟海。有道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任何一个史学家不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仅凭浅尝辄止和史学常识,都不可能做出符合历史真像的结论。
五,权威们都共同地忽视了,东汉建安五年到建安十二年底,宛城并无曹操驻军这个事实。建安四年十月,张秀官渡举众降曹时,曹操在官渡与袁绍陷于苦战,因兵力相差袁绍数倍,曹操已将各地驻军调往官渡战场。建安六年,刘表先命蔡冒率军围攻西鄂,驱逐杜袭;又派刘备带兵前出叶县,威胁许昌。在曹操派夏侯惇、李典迎战时,刘备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在博望坡设伏,大败夏侯惇、李典,迫使夏李撤退舞阴。这两仗地点离宛城都很近,宛城如有曹军驻扎,岂不救援,岂能无声无息?同年,曹操官渡取胜,想南下荆州征讨刘表。荀彧建言,当置荆州于不顾,乘袁绍新败,部众离析,一举平定河北,以免死灰复燃。曹操纳谏,率军北上。平定北方后,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荆州前,问计荀彧,荀彧建言“显出宛叶”、“间行轻进”。八月,刘表病故,曹操挥师“直下宛叶”,刘宗投降。如曹操宛城有驻军,何来“显出宛叶”、“直下宛叶”?没有驻军,何以占领?哪来的“曹占区”一说?这些史实,均为三国志和裴注所载,为什么权威们视而不见?只怕是都未对此事做过深入细致的研读,对襄阳说史料先入为主,人云亦云罢啦。
六,权威们对东汉建安年间,颖川无战乱的事实,共同视而不见。笃信东晋以后习凿齿等人,所编造的颖川人司马徽和诸葛亮“四友”,为躲避战乱齐聚襄阳的荒诞故事。而三国志、后汉书对建安年间的颖川战乱均无记载。一致记载的是,曹操于建安元年把汉献帝接到许县,改称许昌,改元建安,颖川一带再无战事。曹操以颖川为根据地,挟天子以令诸侯,征讨四方,扩充曹魏实力。曹丕以魏篡汉后,颁布《复颖川一年田租诏》,称“颖川,先帝所由起兵征伐也。官渡之役,四方瓦解,远近顾望,而此郡守义,丁壮荷戈,老弱负粮。……天以此郡翼成大魏”。而平顶山市区诸葛庙街现存《改正诸葛武侯祠笔记》碑刻,郏县张良故里张店村出土的《建安六年春亮携元直访留侯祠》碑刻,又互相印证了建安二年到建安六年春天,诸葛亮在平顶山下诸葛旧坟墟处守孝躬耕,同徐元直等人在颖川一带游学读书。《世说新语》和《三国志.蜀书.庞统传》都记载,是庞统弱冠到颖川见司马徽拜师,而非司马徽到襄阳收徒。庞统弱冠,诸葛亮十八岁,这个时间点当为建安三年。习凿齿等人罔顾史实,移花接木,而这些史学界权威却不辩真伪,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七,权威们对襄阳说史料,记述的隆中具体位置四处腾挪,来回飘逸,共同选择性失明。他们只知一味地肯定,有多少史料对襄阳隆中有过记载。而对荆州记、南雍州记、荆州图幅、元和郡县志等记述的隆中具体位置,都在汉水以北的东汉邓县境内;今天襄阳古隆中,则位于汉水南岸的事实,却熟视无睹。把地形地貌驴头不对马嘴,无法乘车登顶扶轼远望的汉水南岸阿头山,子虚乌有地附会为《蜀记》隆中和号曰隆中,认定为诸葛亮躬耕地,实在可笑至极!岂不知汉水分两郡,汉之阳不是汉之阴?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74042896021111304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还有插入视频等功能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发布信息免费
  • 发贴彩色标题
  • 签到额外经验值

如何快速提升等级,查看[积分规则]

活动中心

查看更多>>
最新热版
会员排行
©2001-2021 诸葛亮躬耕地研究网 https://www.zglggdyj.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豫ICP备20019006号 非经营性网站Powered byDiscuz!X3.5公安网备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合作客服QQ:659106904@qq.comComsenz Inc.
发帖 客服 微信 手机版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