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地研究网

诸葛精神诸葛精神
关注: 0贴子:84 排名: 19 
0 回复贴,796 次查看
<返回列表

诸葛亮为什么会成为智者形象

1

主题

0

回帖

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
发表于 2023-5-17 14:27:22
小时候听爸爸说:“真三国、假封神、西游记哄死人”,三国演义、封神榜、西游记,这些都是经典,一直都是电视上热播的剧,所以有这么一道顺口溜。其实在现在看来,电视上播的三国并不全是史实,而是经过文学加工的历史演义,让故事更有趣味性和观赏性。三国中,最让大家记忆深刻又津津乐道的片段,绝不是前面有历史厚重感的“谋权篡位”、以及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厚黑学内容,而是后面三分天下表现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戏份儿,最经典的桥段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三气周瑜、六出岐山、七擒孟获、木牛流马等。当然,熟悉诸葛亮的,还知道他脍炙人口的“出师表”,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忠义之心可谓肝胆相照,读完让人荡气回肠。
诸葛亮其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老百姓心目中,是一个头顶冠帽、手持羽扇、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者形象。他为什么能智谋过人?他出道前都有什么故事?他“舌战群儒”具体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其实这都与他读书有关,请随我来品一品。
1.诸葛亮其人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从史料可以看出,诸葛亮算是生于官宦家庭,只是年幼丧父(有说他3岁丧母、8岁丧父),后随叔父诸葛玄生活,又投奔刘表,16岁时已是满腹经纶,平日好念《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最终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作为蜀汉丞相,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诸葛亮读书的故事
要说诸葛亮出道前的故事,不得不说他读书的故事。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他的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得其精髓”。
读书故事一(版本一)
诸葛亮小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抱怨几句:“怎么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
“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师娘是个聪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奥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
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才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镜先生。
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真是聪明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
诸葛亮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读书故事一(版本二)
这个版本的故事前半段是一样的,后半段却不一样,据说诸葛亮的八卦衣就是因为这件事,是师父和师母所赏赐的,也是他身穿八卦衣的形象的最好解释。
鸡不按时叫了,水镜先生感到奇怪。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水镜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鸣叫?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水镜先生。水镜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
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师母。师母听了诸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水镜先生说情。水镜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师母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水镜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水镜先生前面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可现在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水镜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水镜先生想到把书也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读书故事二——但观大略
【原文】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略》)
【译文】诸葛亮在荆州,在建安初年的时候和颍川人士石韬(字广元)、徐庶(字元直)、汝南人士孟建(字公威)等人一起游学,这三个人都致力于熟习精通,而诸葛亮则只大概看一下。每当清晨夜晚都很悠闲舒缓,常常抱膝长声吟啸,然后告诉他们三人:“你们三人当官可以当到刺史、郡守。”三人问他自己可以做到什么官,诸葛亮笑而不答。
【故事】诸葛亮因早年丧父,家世并不显赫,家境也不宽裕。《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智谋描述甚多,但是并没有强调他天份多么高。最值得回味的就上是上面水镜先生司马徽介绍诸葛亮时的一段文字:“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务于精熟”,就是认真精读,力求理解透彻,并烂熟于心。“观其大略”,就是说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与其他三人不同,独树一帜;他是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缠。看得出来,诸葛亮无论是排兵布阵、还是读书,都从战略上要胜人一筹。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得其精髓”。这个方法意味着他注重对知识的全面性掌握和知识领域的开拓。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对书本知识观其大略后,就可以省出时间来阅读其他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做到知识渊博。而知识渊博了,对社会现象都能够了如指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增强。所以,诸葛亮知道自己读书方法正确,知识面超过四位好友,就能够自信可以当到丞相,并能够当好丞相。这也就说明,诸葛亮具有高超预测能力是由于他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
3.诸葛亮舌战群儒
曹操在荡平北方后,率军南征,直指控制着荆州的刘备和东吴的孙权势力,意欲完成一统天下。曹军南下,刘备寄守的荆州首当其冲,其兵微将寡自然不能抵挡住曹操的攻势;孙权虽说占据着江东六郡,有一定的实力,但也难与曹操抗衡。孙权本人则既不愿降曹,也不敢主战,正是犹豫不决的时候,是降是战,东吴内部也出现了分歧,主要是以张昭为代表的主降派,和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如若孙、刘联合抗曹,方能有一定的胜算。诸葛亮舌战群儒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诸葛亮的任务就是要说服以张昭为代表的主降派,促进孙、刘联合抗曹。
诸葛亮的舌战群儒,其实也间接的谈到了他对读书的看法,我当时看到此处,深受触动,也暗暗反省自己,我是不是这样的读书人,诸葛亮的话如当头棒喝。下面节选一些片段。
【原文】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视之,乃严酸也。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峻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忽又一人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孔明视其人,乃汝阳程德枢也。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程德枢不能对。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
【译文】突然,有人站起身来说:“众位大夫,列位先生,孔明皆是强词夺理,非为正论,大家不必再言了。”“请问先生,何谓经,何谓典?”
孔明只用了八个字,把自古以来专写无益或坏文章的人,统统都骂在里面,说道:“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你们这些人,自己做不出好文章,专在别人的文章上来采新猎奇,攫为己有,这种读书人,败坏了学风,一无真才实学。真正有学问的人,你们不是不知道,我来讲几位出来给你们听听,也好让你们谦虚些、收敛些。
孔明接着说道:“古耕伊尹,渭水河子牙,还有张良、韩信、耿龠、邓禹之辈,皆有匡扶社稷之能,安邦定国之才,一生皆是文章,非咬文嚼字。”这些人物难道不会做文章吗?这些人满腔锦绣文章,世所罕见。外来侵犯,他们胸有成竹,自有退兵之计;保疆卫国,他们文韬武略,各具扭转乾坤之策。这就是文章,而且是绝妙的文章。不过,他们从不夸耀自已。哪像你们这些人,太平年间自以为是个读书人,咬文嚼字。逢到乱世年代,一点都派不上用场。文章再好,也无济于事。
乃是读书无用耶!”——读了这么多的书,用了这么大的功,结果一点都没有用,这不是白读了吗?读了书无法用,还不如不读的好。
众大夫听得这句话,以为孔明失言,顿时活跃起来,争先恐后要扳他的错头,一时间杂乱无章。“读书无用?请问先生的才学从哪里而来的?读书无用,先生的知识从何处而来?”
其中一个叫程德枢的文人,要想卷土重来,训斥孔明。因此,走到先生面前:“先生,我看你好为大言,恐被儒者所笑耳。”(你孔明专说大话,恐怕天下的读书人都要耻笑。)
诸葛亮想,我不想再与你们纠缠不清。不料你们倒不愿休战,甚至穷追猛打,那我就叫你们输得一文不值。你们喜欢咬文嚼字,扳错头,我就讲得缜密些。你们自以为读书人,我偏骂你们读书人:“听了。读书有二种。”
东吴文人们想,该书还要分种类,从未听说过。不知道怎么个分法?
“君子与小人之别。君子读书,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涉及当时,名留后世。此乃是君子读书。”大丈夫读了书,一生走正路,深明大义。即使当时受点冤枉,甚至遇难,只要问心无愧。或许奸人操纵大权,一时难辨是非。但相信今后必定会澄清事实,水落石出。此乃是君子。
“小人读书,惟务雕虫,专工翰墨,一生作赋,依葫画瓢,皓首穷经,不求甚解。笔下有千言万语,胸中无一计一策。此谓之小人读书。”小人读书,刻刻画画,年轻的时候做点赋赞,弄弄笔墨。读了书,该做些什么都不知道,一点都不考虑。待到头发根根白,还在读书,文章确实读得滚瓜烂熟。可是有什么用呢?国难当头,明哲保身。这种书读到老,糊涂到死。反不及武夫壮士,兵临城池,冲锋陷阵。
像你们这些腐儒朽才不乏人在,再讲一个人给你们听听:“扬雄文章有名,反助王莽,投阁而死,日赋万篇,亦何取者?”东汉扬雄的文章,字字金石,句句珠玑,为人师表。可是读了书连忠奸都分不清,投主王莽,结果落得个跳楼而亡的下场。虽然他一日能够作出万篇锦绣文章,可他得到的是什么呢?只得被世人所唾骂。倒不如我等文人,能够助主创立江山,干些于国于民有益的大事,倒可以名留青史。
众人听到诸葛亮这一连串的雄辩,大多数已叹服了:他确实是博古通今,见识高深;引经据典,挥洒自如。我等望尘莫及。



从上面的几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史料上就记载了诸葛亮自诩管仲、乐毅,加上师从世外高人“水镜先生”,又被罗贯中以文学的手法烘托他足智多谋、无所不能的人物形象,后人冠之以军事家、政治家、发明家、文学家的称号,自然在老百姓心目中成为智者形象。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820189754458374668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还有插入视频等功能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发布信息免费
  • 发贴彩色标题
  • 签到额外经验值

如何快速提升等级,查看[积分规则]

活动中心

查看更多>>
最新热版
会员排行
©2001-2021 诸葛亮躬耕地研究网 https://www.zglggdyj.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豫ICP备20019006号 非经营性网站Powered byDiscuz!X3.5公安网备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合作客服QQ:659106904@qq.comComsenz Inc.
发帖 客服 微信 手机版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