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地研究网

诸葛精神诸葛精神
关注: 0贴子:84 排名: 19 
0 回复贴,1445 次查看
<返回列表

毛泽东评价:他气节忠义,英雄传奇,其事迹成中华民族精神之图腾

1

主题

0

回帖

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
发表于 2023-5-17 14:28:05
关羽是毛泽东十分关注的三国人物之一。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他对关羽的评价有着微妙的变化。
关羽(160年或162—220年)本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山西运城)人。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诸葛亮等入蜀,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夺取汉中后,关羽乘势北伐曹魏,曾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迁都躲避。但是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兵败被害。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关羽
毛泽东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时,对关羽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曾经效仿桃园三结义,与同学萧子升、蔡和森友善,称为“三个豪杰”。“豪杰”一词,是毛泽东采用《三国演义》里的常用语,表示不仅有力量和勇气,而且智慧过人,品德高尚。1917年夏,毛泽东徒步游学旅行,在前往安化县城途中,看到路边亭柱子上有一副赞颂关羽的楹联:
刘为兄张为弟,兄弟们分君分臣,异姓结成亲骨肉;
吴之仇魏之恨,仇恨中有忠有义,单刀匹马汉江山。
毛泽东把这副对联抄录在自己的日记里。在青年毛泽东的心目中,关羽的形象无疑是高大完美的。然而,随着革命经历的日益丰富,毛泽东对关羽的认识和评价也逐渐全面、深刻,他既赞赏关羽的过人之处,又多次谈及其致命弱点,并要人们引以为戒。
《三国演义》尊关羽为“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毛泽东对关羽的忠义精神,非常赞赏。
秋收起义
1927年,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时,经过三湾改编的工农革命军里只有两个营长,即第一营营长黄子吉、第三营营长张子清。
1927年10月23日黄昏之际,工农革命军在快要进入遂川大汾的镇外,遭到遂川县靖卫团肖家璧部500余人的袭击。战斗打响后,张子清指挥第三营攻夺被敌占据的制高点,被肖部隔断,无法与团部联系。部队沿着山梁向左侧撤走,暮色中不辨方向,离大汾越来越远,以至于偏向桂东方向。11月上旬,工农革命军200多人从茨坪回到茅坪。不久,扰袭茶陵的两个连也由宛希先带领回来了,而张子清的第三营一直杳无音讯。这时候,有人在毛泽东面前说:张子清带走第三营离开了这么长时间,有可能投到国民党那边去了。理由是张子清是湖南人,过去在湘军陆军第十二区司令部任过上尉副官,去找他的老部队了。毛泽东第一次听到有的人这样说,并不在意,只是说了一句“不会吧”。可是没过几天,他又听到了类似的言论,而且是第一营营长黄子吉等人说的。毛泽东脸色有些凝重地看了看黄营长,缓缓地说道:“我看张子清绝对不会带部队投降敌人的。三国时候的关云长,也在兵败后与刘备失去联系。曹操为了收买利用这个智勇双全的大将,又是封官赐爵,又是赠送金银、美女,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费了多少心机!可是,关云长一旦得到了刘备的消息,立即骑上吕布的赤兔马,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迢迢,终于回到了兵少将寡的刘备身边。关云长的毅然之举成为千古美谈。张子清是入党多年的同志,就比不上一个关云长?我看他决然不会投降敌人的!”毛泽东说到这里,稍作停顿,又补充了一句:“我是这样看的,信不信由你们。”
张子清
不到一个月,毛泽东在茅坪说过的那番话得到了验证。12月下旬,第二次攻打茶陵的工农革命军第一营,在与反攻之敌战斗最为激烈、渐渐地力不能支的时候,一支400多人的援军突然而至,投入战斗,击败了敌人。这支援军就是张子清率领的第三营。毛泽东在茶陵的湖口看到张子清和第三营的官兵,心情大为激奋。他紧紧握住张子清的手,深情地望着面容清秀、卧蚕眉下目光炯炯的张子清,声音有些异样:“子清呀,还是我讲对了,你是会回来的,一听到我们的消息,就会带部队赶回来,不是吗?”张子清也非常激动,回答道:“我们走散到桂东以后,打算游击一段时间就回井冈山来,后来与南昌起义的部队接上了头,知道了部队在茶陵的消息,就日夜兼程赶过来了。”毛泽东心情愉快地放声大笑:“我在茅坪讲过,关云长被曹操待如上宾,还是拴不住他的心。你呀,就同关羽一样,你是我们共产党的关云长!”
毛泽东称张志清为“共产党的关云长”,显然是赞扬他对党的赤诚忠心。
一二·九运动
1939年12月,在延安各界纪念一二·九运动大会上,毛泽东发表讲话,在谈到知识青年投奔延安,沿途关防遍设、通途困难时,他说:现在很多青年知识分子没有自由,没有走路之权。例如从西安到延安的这一条路上,遍设关防,进步的知识青年要通过是困难的。因为他们既没有青龙偃月刀、嘶风赤兔马,又没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本领,那只有被赶到集中营“训练团”里去。这些事情似乎有些难办。但是,如果知识分子跟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结合起来,就是说,笔杆子跟枪杆子结合起来,那么,事情就好办了。
1954年,毛泽东漫步在杭州九溪十八涧,给陪同的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讲起了“关羽不姓关”的故事。他说:关公其实并不姓关,关公是指关为姓。关公自小很讲义气,可谓侠肝义胆。一次为朋友打抱不平,在家乡杀了人。他知道杀人是要吃官司的,便立即逃了出来,打算出潼关,以甩掉官府的追捕。他日夜兼程,来到潼关时,还不到五更天,关门紧闭。好不容易熬到开关的时候了,却又犯了愁。那时,官府有一项规定,凡过关的人都要进行登记。这可怎么办?千万不能报出自己的真实姓名,要露出马脚,那可不得了啊。眼看就轮到他了。他心急如焚地望着这高大森严的关门,忽然来了灵感,在关门前,我何不就说自己姓关呢。这就是“指关为姓”的由来。
这个故事,毛泽东也分别给周谷城、谈家桢、赵超构、杨尚昆等人讲过。这个“关羽不姓关”的故事,甚至连一些专家学者也未注意到。可见,毛泽东对关羽的研究十分深入细致。
毛泽东在肯定关羽的忠义神勇的同时,评论更多的是其致命弱点。
1932年初,毛泽东在与山西籍的程子华谈话时说:关羽出身下层社会,是刘备的心腹之臣,随其周旋,不避艰险,死后被尊为“武圣人”,到处都修建有关帝庙。他的弱点是自负凌人,以致发展到上当受骗,大意失荆州。
皖南事变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毛泽东在谈话中,以关羽为例,说:关羽这个人虽然斩华雄,诛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擒庞德,威震华夏,但孤傲自大。刘备封关、张、赵、马、黄五虎大将时,关羽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当孙权派诸葛瑾为儿子向关羽女儿求婚,以结秦晋之好,共伐曹操时,关羽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诸葛亮)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诸葛瑾抱头鼠窜而去。孙权便攻占了荆州,孙刘联盟瓦解。
1947年,在转战陕北途中,当警卫员谈到河北人会打胜仗时,毛泽东放声大笑说:“哈哈,河北人就一定打胜仗?三国时候,河北名将颜良、文丑,不是叫山西人关云长给杀了嘛!”警卫员说:“山西人也不一定行,关云长就不如彭老总。关云长走麦城,彭老总可是三战三捷。”毛泽东听了连连称赞。不久,他在与周恩来、任弼时交谈时说:“关云长就不如我们的彭老总!”
毛泽东
1949年,在解决绥远问题期间,毛泽东曾对华北局负责人薄一波等人讲过:清朝所以能统治中国260余年,就因为满族统治者一开始就制定了一条统一战线政策,用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以少数团结了多数。《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大体上是不懂统一战线的,这个人并不高明,对待盟军搞关门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经常以关云长“走麦城”为例,提醒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谦虚,不要骄傲。
1950年2月,在中国军事顾问团赴越南前夕,毛泽东对韦国清等人说:我们的胜利,人家是知道的,不用自己去表示。对待人家的缺点错误,可以告诉他们,我们也有过失败。多向他们介绍经验教训,少讲“过五关斩六将”。
九一三事件
九一三事件前夕,1971年9月10日,毛泽东在杭州同南萍、熊应堂等人谈话,讲了九届二中全会的问题、党的历史上几次路线斗争问题等。他在谈话中还说:不要带了几个兵就翘尾巴,就不得了啦。打掉一艘军舰就翘尾巴,我不赞成,有什么了不起。三国关云长这个将军,既看不起孙权,也看不起诸葛亮,到后来走麦城失败。当然,那时没有反骄破满啦。
晚年毛泽东似乎对关羽持更多的否定态度,认为关羽“武圣人”的形象是统治阶级吹捧出来的。1974年12月,毛泽东在长沙对周恩来说:世界上的事,说起来难,做出来并不难。现在四书五经也批了,孔夫子作为文圣被打倒了,关云长作为武圣也被打倒了。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82487083310121511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还有插入视频等功能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发布信息免费
  • 发贴彩色标题
  • 签到额外经验值

如何快速提升等级,查看[积分规则]

活动中心

查看更多>>
最新热版
会员排行
©2001-2021 诸葛亮躬耕地研究网 https://www.zglggdyj.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豫ICP备20019006号 非经营性网站Powered byDiscuz!X3.5公安网备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合作客服QQ:659106904@qq.comComsenz Inc.
发帖 客服 微信 手机版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