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地研究网

诸葛精神诸葛精神
关注: 0贴子:84 排名: 19 
0 回复贴,937 次查看
<返回列表

诸葛亮身上最值得后人学习的“四种精神”

1

主题

0

回帖

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
发表于 2023-5-17 14:24:28
诸葛亮是智圣的化身,千百年来都是后世敬仰的对象,历朝君王都对诸葛亮倍加推崇,追封有加。特别是小说《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神话,以及戏曲、电视、电影等文艺作品对诸葛亮的渲染,后人对诸葛亮的推崇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诸葛亮为什么受到如此高的推崇?原因很简单,江山社稷需要一位“忠臣”,文人士大夫需要一位“楷模”,人民群众需要一位“清官”。而这些理想最终都照耀到了诸葛亮的身上。现代的很多人崇拜诸葛亮,总把眼光盯着那些神机妙算、算无遗策上,这恰恰是舍本逐末,没有真正领会诸葛亮人格精神的伟大。其实,诸葛亮最值得后人学习的是“四种精神”。
心系天下、兼济苍生的“国士精神”


诸葛亮是国士,无双国士。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很多人认为,诸葛亮“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本不想出山,刘备“三顾茅庐”后,“由是感激”才出山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读。诸葛亮是一定要出山的。管仲是辅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齐国名相,乐毅是下齐七十余城的燕国名将,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怎么可能甘心隐居一辈子。诸葛亮的心中必是有着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的抱负。
虽然诸葛亮在隆中隐居,但并非与世隔绝,而是一直与荆州士人有广泛的交际,一直冷静地观察着天下大势。要不然,怎么会“不出草庐,便知天下三分”,还给刘备提供了一条兴复汉室的“隆中对策”。
有人甚至写了几句顺口溜来形容诸葛亮,“一把羽扇摇出千秋霸业,一把羽扇摇出锦囊妙计,一把羽扇摇出未捷身死,一把羽扇摇出赤壁风云,一把羽扇摇出三顾天下,一把羽扇摇出岐山星落,一把羽扇摇出天府沃土”。这是诸葛亮一辈子的写照。
诸葛亮身上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念和目标。正是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国士精神”激发着诸葛亮走出茅庐,襄助刘备成就帝业,结束战乱,客观上促进了天下的一统。
审时度势、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


在诸葛亮的一生中,时时处处体现着他的“务实精神”。列举三点,以作说明。
第一,体现在隆中对策中对局势的判断上。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跨州连郡        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        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 、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准确地判断了当时的天下形势,全文没有一句空话。诸葛亮指出刘备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必须尽快搞一块根据地。现实的问题是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而荆州是个好地方,“其主不能守”,要想办法占据荆州,向西发展。
第二,体现在对待西南少数民族的政策上。
在对待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反叛时,诸葛亮并没有采取暴力镇压的方式,而是采纳了马谡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建议,最终使孟获心悦诚服。在南中平定之后,诸葛亮又根据地方实际,采取了务实的治理体系,没有向南中派驻军队和官吏,而是由地方土官进行官吏,实施“区域性民族自治政策”,有效地缓和了矛盾,为蜀汉营造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第三,体现在对待孙吴集团的外交政策上。
诸葛亮的务实精神在对待孙吴的关系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多次挽狂澜于既倒。在刘备当阳新败之后,面对前来打探消息的鲁肃,诸葛亮挺身而出,“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真正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只身出使东吴,促成了孙刘联;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放下了孙刘两家在荆州、夷陵两地的恩怨,迅速调整了外交政策,果断地和东吴修好了关系,度过了内忧外困的灭国危机;在孙权称帝,提出“二帝并尊”时,又放下了“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的正统思想,承认了孙权,共拒曹魏。
以身作则、公正公平的“法治精神”


诸葛亮一辈子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就是他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至今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接手蜀汉政权后,面对蜀汉政权“内忧外患”的具体情况,为拯救弊端,刷新政治,诸葛亮提出了“为政之要”首先在“威之以法”的主张,果断采取“当时而立法”的措施,即审时度势重视立法,在执法中坚持“刑不择贵, 执法唯平”的执法原则,坚决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重视教化与刑罚的有机结合,坚持执法严正公平,所以取得“内修政理”的良好效果,使蜀国政权实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政治清明的局面。
在治军方面,更是如此。第一次北伐因马谡失街亭而失败,诸葛亮主动承担了失败的责任,自贬三等。对待既是心腹,又是人才,更是肱骨,犯下了重大错误的马谡,为了维护军纪,也为了堵上内部反对派的悠悠之口,还是挥泪“叱左右推出斩之”,上演了一出“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在北伐后期,司马懿甚至从蜀国使者的口中得知诸葛亮在重病期间,军中凡处罚二十军棍以上之事,均要亲自处理,足可见诸葛亮依法治军的严格。
同样,因为违法乱纪,他杀了刘备的干儿子刘封和当地豪强、益州治中彭羕,罢免了同是顾命大臣的李严,还有荆楚名族、东宫旧臣来敏的官职。这些事例都成为千古传颂的执法唯平的范例。
诸葛亮虽然执法严明,公平执法深入人心,“法加于人,虽死而无怨”,就是说虽然被惩罚也没有怨恨。诸葛亮严格执法、公平执法的做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个词出自《后出师表》,虽然后世对于《后出师表》是否为诸葛亮所作存在一定争议,但是这并不影响诸葛亮配得起这两个词。
诸葛亮26岁出山,54岁去世,一生为蜀汉政权服务奉献了28年,辅佐了刘备、刘禅两任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前期东奔西走、南征北战,帮刘备出主意、打天下,刘备去世后接手了蜀汉的烂摊子,忙于依法治蜀,后期因为需要转移内部矛盾,不得已采取“以攻为守”,不断地发兵北伐,最后病死在前线,可以说诸葛亮是被工作活活累死的。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并不代表诸葛亮有多么贪恋权势,相反证明了他强烈的责任心。他害怕有负于刘备临终前的托付,害怕新上任的刘禅没有经验,守不好辛辛苦苦打下的这片江山。所以他“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拼命地工作,“亲理细事,汗流终日“,无私地为国奉献,生怕“托付不孝,以伤先帝之明”。
诸葛亮一生恪守淡泊明志、清廉为官之道。在著名的《戒子书》中,诸葛亮曾如此谆谆告诫:
“夫君子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真乃至理名言,也是他淡泊节操的真实写照。虽然不是皇帝,但实际上是蜀汉政权的实际统治者。这样一个身居高位的人,却没有多少私产。
诸葛亮在给刘禅写的信中说到: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
这些话至今读来,令人无比感叹,唏嘘不已。

不管大江如何东去,淘尽了多少风流人物,但历史上总有一些人能够流芳百世、名垂千古。孔明先生已经远去1700余年,但他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精神永远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永远值得我们后人传承和发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721605945299845645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还有插入视频等功能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发布信息免费
  • 发贴彩色标题
  • 签到额外经验值

如何快速提升等级,查看[积分规则]

活动中心

查看更多>>
最新热版
会员排行
©2001-2021 诸葛亮躬耕地研究网 https://www.zglggdyj.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豫ICP备20019006号 非经营性网站Powered byDiscuz!X3.5公安网备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广告合作客服QQ:659106904@qq.comComsenz Inc.
发帖 客服 微信 手机版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