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地“第一说”——南阳卧龙岗
诸葛亮躬耕地之“第一说”——南阳卧龙岗“诸葛草庐”
关于“三顾茅庐”的具体发生地点,究竟是在南阳的哪一个地点,存在较大的争议,形成了后来的“南阳说”、“襄阳说”和“第三地说”。今天,先看第一说——“南阳说”,这个具体地点就是今天的南阳卧龙岗。
一、“南阳说”的形成
“南阳说”起源于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阳”,其代言人就是诸葛亮本人。“南阳说”指向的具体地点就是今天南阳城西的卧龙岗,即“南阳诸葛庐”所在地,也是今天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南阳说”的史料依据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和陈寿的《三国志》,直接出现在诸葛亮生活的年代。
二、卧龙岗的有关背景
卧龙岗原为秦岭余脉,发端于嵩山之南,绵延数百里,连结南阳故城西北紫山,至此岗势隆起,截然而住,回旋如巢处,即是诸葛亮躬耕旧庐所在地。“南阳说”认为,此处即是诸葛亮躬耕地所在地。卧龙岗又称“诸葛庵”,既是诸葛亮“躬耕南阳”原址和“三顾茅庐”事件的发生地,又是最早官方祭祀诸葛亮的地点。
据“南阳说”有关史料记载,公元234年10月8日,54岁的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怀念其功德,民间到处都举行了纪念活动,在南阳卧龙岗诸葛亮躬耕南阳旧址,也举行了纪念活动。主持这场祭祀活动的是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原蜀国大将,与诸葛亮同朝为官。刘备讨伐东吴失败后,走投无路的黄权降魏,魏主曹丕拜其为镇南将军。黄权与诸葛亮有着浓厚的感情,在魏国当官时,经常与同事谈起诸葛亮。当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到南阳,黄权闻之十分悲痛,和与诸葛亮有感情的南阳同乡在其曾躬耕的卧龙岗,恢复诸葛亮时期的诸葛庵,因时节进行祭祀活动。
黄权是在南阳卧龙岗躬耕地原址祭祀诸葛亮的第一人,“黄权祭庵”至今仍在史料有记载,在南阳地方戏曲南阳大调曲中,也有一出“黄权祭庵”的曲目,至今仍然在传唱。卧龙岗“诸葛庵”、“南阳诸葛庐”的说法也广为人知。
三、卧龙岗自唐代开始建祠
“三顾茅庐”事件更具体的地点是草庐,就是一个简单的草房子。卧龙岗诸葛亮遗迹的最初形态就是一个草庐,当地人也称为诸葛亮庵,从诸葛亮庵发展到后来的诸葛亮祠、武候祠,卧龙岗有一个明显的发展演变过程。
自东汉末年及魏晋南北朝期间,“三顾茅庐”事件只是一个普通事件,“南阳诸葛庐”也并未得到世人的重视,诸葛亮庵遗址只是以一祭祀诸葛亮的场所出现。自唐代开始,连年动乱的社会局势得到安定,文学艺术空前繁荣,涌现出大量有关赞颂“三顾茅庐”事件有关的唐诗作品,“南阳诸葛庐”开始受到重视。同时,道教开始在唐代兴起,诸葛亮被推上了道教仙家的地位,南阳卧龙岗上树立起指向明确的“诸葛庐碑”,修建了祭祀诸葛亮的大殿(今卧龙岗大拜殿前身),并在草庐前后种植下众多柏树、楸树,现卧龙岗武候祠内还有4棵古柏、古楸存活至今,树龄超过1300多年,直至唐代开元年间。
四、元、明两代官方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
从元代开始,“南阳诸葛庐”得到元明两代官方的认可。
第一次是元仁宗皇帝时期,官方主持重修了卧龙岗诸葛亮祠,修建了诸葛书院,并给卧龙岗诸葛亮祠正式命名为“武侯祠”,录入《大元一统志》。
第二次是明嘉靖年间,明世宗嘉靖皇帝确认南阳卧龙岗“实为诸葛亮藏修发迹之所”,还派驸马都尉邬景和去南阳,代替嘉靖皇帝祭祀诸葛亮,这场祭祀活动影响非常深远。一直到今天,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还保留着一项民俗活动——附马祭祀活动,浙江兰溪诸葛亮后裔聚集地——诸葛八卦村的祭祀活动也受到南阳武侯祠的影响。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9743097691001329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