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随笔(248)《史记》的“南阳西通武关”与《汉书》的“宛西通武关”是指同一个地
《史记》的“南阳西通武关”与《汉书》的“宛西通武关”是指同一个地方。在诸葛亮上《出师表》所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之前的秦汉时期,郡名南阳与郡治宛县互指就已经是一种常态了,诸葛亮所说的“南阳”在当时肯定是一个众所周知,约定俗成,地望非常明确的地方。
秦汉之际用南阳代指郡治宛县的记载非常多,不一一赘述。在此仅举一例。
《史记·货值列传》有“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颍川敦愿。秦末世,迁不轨之民于南阳。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其任侠,交通颍川,故至今谓之夏人”。
这段话共用了三个“南阳”,第一个“南阳,夏人之居也”很明显是一个比较广泛的区域,也就是西汉的南阳郡。第二个“迁不轨之民于南阳”则是一个具体地点,也就是宛县。因为《史记·货值列传》同篇还有“宛孔氏之先,粱人也,用铁冶为业。秦伐魏。迁孔氏南阳……致富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第三个“南阳西通武关”则更明显是指郡治宛县,因为既能“西通武关”又能“东南受汉、江、淮”的地方只有宛城这一个地点。南阳郡其他辖县,如北边的叶、雠,南边的穰、邓、新野等,尤其是那个汉水南岸的小山村,都不具备这个条件。所以司马迁随后就说“宛亦一都会也”,也就是明确说“西通武关”的南阳就是都会“宛”。
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35公里处,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三秦要塞”之称。武关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它是秦楚两国相抗衡的产物。《史记》卷6裴骃《集解》引应劭的话:“武关,秦南关,通南阳”。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严耕望对中国古代南北交通有如下论述:“古代中国……南北交通局限于东西中三主线……中线由关中东南行,由河洛西南行,皆至宛(南阳)邓,再循白水流域,南下襄阳,复南循汉水至长江中游之荆楚。”(《唐代交通图考》)所以,《史记》“南阳西通武关”的“南阳”是指郡治宛的事实从古至今是众人皆知,没有任何异议的。
如果这一点还有人不明白,那我们不妨再看一下另一部国家正史是怎么记述这个事情的吧,《汉书·地理志》云: “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夏人上忠,其敝鄙朴。韩自武子后七世称侯,六世称王,五世而为秦所灭。秦既灭韩,徙天下不轨之民于南阳,故其俗夸奢,上气力,好商贾渔猎,藏匿难制御也。宛西通武关,东受江淮,一都之会也。宣帝时,郑弘、召信臣为南阳太守,治皆见纪。信臣劝民农桑,去末归本,郡以殷富。……南阳好商贾,召父富以本业;……‘君子之德风了,小人之德草也’,信矣!”
看到了吧,正史中专列《地理志》是从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开始的,班固的这段记载很明显就是源自司马迁的《史记·货值列传》,只是班固把“南阳西通武关”改为“宛西通武关”。这说明,秦汉之际南阳与宛互指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谁都能看得懂,当然,(后来)别有用心者除外。在这里也问一下某地“专家”,《史记》记载的“南阳西通武关”能改成“襄阳西通武关”“隆中西通武关”,或者“樊城西通武关吗”?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13a5e3b4388b4b9cb663e0009947aa9e~tplv-obj:4383:2924.image?_iz=97245&from=post&x-expires=1690502400&x-signature=PNz6bE99cXF9MD5H348N1%2BmE1vQ%3D
页:
[1]